發布時間:2023-04-24 09:29
敘事見精神 沖突顯品性
——評電影《周永開》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
□蒲建國
根據“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周永開事跡改編的電影《周永開》最近公開上映,片中鮮活的人物、跌宕的劇情、強烈的情感、熟悉的場景,引起達州人民的共鳴與熱議。
影片一改過去英模影視劇線性敘事的慣常風格,選取四個主要素材,以移步換景的蒙太奇閃回手法、日記串聯和倒敘插敘方式,還原了一位老人76年厚重斑斕的傳奇人生,展現了周永開“一生忠于黨,赤誠為人民”的崇高品格和奮斗精神。
故事的典型性,是該片的一大特色。周永開一生跨越了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階段,經歷的崗位、從事的工作不可謂不多。如何在不到兩個小時的片長中,做到宏大敘事與個人意識的完美統一,塑造一個堅守初心、無私奉獻的黨員形象,顯然是編導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而以點帶面的非線性敘事結構,能夠較好地濃縮人生片段、展現人物形象、凸顯品格精神。
由是,該片選取了周永開一生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切片”:青年時期冒著生命危險干革命,壯年時期帶領群眾克服困難修水庫,中年時期頂著壓力鐵面反貪腐,老年退休后守護花萼山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全劇通過現實與歷史的回憶,思想與行為的交互,情感與場景的切換,盡可能以“透明化”“直接性”的方式冷靜敘述,充分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時代內涵和精神特質,因而呈現出“簡約化”“平面性”風格,釋放出的個性表達、歷史信息、時代張力,完成了對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和精神提煉。
而對那些“細枝末節”的人生片段,則輔以家人的一兩句“牢騷”“抱怨”予以巧妙補充。比如拒絕大女兒以工轉干、主動讓出單位分配的房子、叫待業的孫女去開出租車、兒子買車不借五萬塊錢等等,都是通過家人的旁白點到為止。這種處理方式切口小、信息量大,不但貼近生活、關照現實,實現了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而且豐滿了人物的鮮明性格和高大形象,使得影片內容詳略得當,細節刻劃真實可信。
矛盾的沖突性,是該片的另一特色。沖突是敘事性文學作品的重要要素,是戲劇的靈魂,沒有沖突就沒有懸念沒有戲劇。圍繞四個典型故事,編導根據人物真實經歷設置了相應的矛盾對抗,以“沖突—轉折—和解”的矛盾發展規律,濃墨重彩表現主人公的人生軌跡。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大巴山白色恐怖籠罩。單純的農村青年周永開懷著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期望安心讀書,結果婚禮上遭到兵痞無端敲詐、孩子因藥物被征用不治而死、出手幫助同學反被毆打。正是現實與希望的落差,讓他對舊社會有了清醒深刻的認識,轉而接觸中共地下黨,從此走上了一生追隨黨的道路,將改變個人命運的樸素愿望化作了一生為民的理想追求,這也為他后來的所作所為埋下伏筆和鋪墊。
1958年修建巴中化成水庫面臨糧荒,主人公跟妻子做工作拿出家里僅剩的一袋糧食救急,孩子們端出“糖盒”(糖紙包的小石子)被周永開誤解而批評妻子,送糧大爺活活餓死在工地上。周永開面對罷工的人群說:給大家背來紅薯的大爺今天餓死了,可是他背后筐子里就是吃的啊……民工們被他滿含深情的一席話感動說服了。這些激烈尖銳的矛盾沖突,將人物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情節高潮,營造了扣人心弦的視聽效果,劇情因此跌宕起伏、搖曳生姿,同時彰顯了主人公不畏困難、奮斗拼搏的堅強品性。
還有著墨較多的反貪腐劇情,同樣包含著矛盾沖突的元素。電影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方式展示案件查處的完整過程,而是選取一個被誣告且被拘留的正義職工和一個被強奸還忍氣吞聲的漂亮女工的幾個談話場面,切入與腐敗礦長斗智斗勇的艱難過程??此骑L平浪靜,實則靜水流深,其間插入礦長重金行賄被拒、主人公家中玻璃窗被砸破、礦長煽動工人圍堵紀委辦公樓的畫面。這些矛盾沖突,將周永開剛直不阿、一身正氣的思想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周永開退休后發揮余熱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同樣采用矛盾對抗推演劇情發展:剛到花萼山守護山林,村民對不準砍樹、不能采筍、不許打獵的禁令不理解,由此爆發了一系列人物沖突。特別詳寫了村民二黑子打野兔被抓現行持槍對峙的故事,將矛盾焦點推至情節高潮??墒莿∏橐晦D,二黑子的兒子因玩家中獵槍致傷命懸一線,周永開主動拿錢叫人送醫,之后二黑子幡然悔悟上繳獵槍。這種自然而合乎情理的矛盾轉換,讓人物形象變得血肉豐滿、感人至深,增強了電影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縱觀該劇,還有一些值得書寫的藝術特色。比如漫天星光下主人公面對北斗星宣誓入黨的堅定神情,劇情之初立于陽臺向外凝望的佝僂背影,瓢潑大雨下舉著證據坦然走過聚集人群的形象特寫,蠟梅園中與親人漫步閑談的親情畫面,片尾深情眺望莽莽群山的感人場景,無一不是編導刻意架構的具有象征意象的典型情景,隱含著主人公信念堅定、不懼邪惡、無悔今生、展望未來的深刻含義。而這,正是一個共產黨員“堅定信仰、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初心使命、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來源:達州日報網